1、白斑病的防治
[症状]:
甲鱼身体各部位皮肤上都有寄生,主要分布在背部,呈不规则斑块状,每块面积0.5-1.0cm2,白斑处表皮逐渐坏死,甚至出血,病甲鱼食欲减少,爱在料台上停留。将发病甲鱼置入水盆中,使水淹没甲鱼身体,可见甲鱼背部有一块块白斑,用手擦拭无影响。
[流行与危害]:
一年四季都可流行,但以养殖时间在60天以下小甲鱼最为严重,伤亡很大。
[病原]:
毛霉菌,属真菌类毛霉菌科。
[预防]:
① 清塘消毒工作到位;② 细心操作,不使甲鱼体表受伤,放苗时做好消毒药浴工作;③ 培肥水质,尤其是在新池新水中,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,因此要调节好水质;④ 慎用抗生素,因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;⑤ pH值保持7.2-8.2。
[参考治疗方案]:
① 调节水体pH至7.2-8.2;② 泼洒2-3ppm的戊二醛,24小时后加泼1ppm的“戊二醛”;③ 再过8小时后泼洒1.5ppm的“聚维酮碘”;④ 每公斤饲料中添加2g的“电解多维”;⑤ 培肥水质。
2、白点病的防治
[症状]:
全身均可分布,呈白点状,白点如绿豆大小,以腹部最多,病灶略向外突出,用手挑压可将白点去除,留下一小眼。
[流行与危害]:
在小甲鱼至25克前易发,8-10月严重,蔓延速度快,可致大量死亡。
[病原]:
多为产气单胞杆菌(嗜水气单胞菌、温和气单胞菌、豚鼠气单胞菌)。
[预防]:
① 清塘消毒工作到位;② 适宜的放养密度;③ pH值保持7.2-8.2,溶氧保持每升水3mg以上;④ 放苗时做好消毒药浴工作。
[参考治疗方案]:
① 先调低水位(节约用药成本);② 调节水体pH至7.2-8.2;③ 如果发病情况比较严重,则每立方水外泼“强力霉素”2-3g,隔天使用一次,连用2次;如果病情轻微,则每立方水外泼“盐酸土霉素”8-10g,隔天使用一次,连用2次。
3、腐皮病的防治
[症状]:
体表糜烂或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,病灶部位可发生在颈部、背壳、裙片、四肢以及尾部。常表现为:颈部皮肤溃烂剥离,肌肉裸露;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,皮层大片脱落;四肢、脚趾、尾部溃烂,脚爪脱落;腹部溃烂,裙边缺刻,有的形成结痂。该病病程较长,如不发生感染,多数病甲鱼可长期存活,少部分可自愈,但颈部感染和病程严重者,反应迟钝,活力微弱,不摄食,短期内即死亡。
[流行与危害]:
一年四季均可流行,但以4-6月和10-11月最为严重,对小甲鱼(15克以下)伤亡最大,如用药失误,延误治疗时机会造成较大伤亡。
[病原]:
可分离出气单胞菌、假单胞菌等数种细菌,然而,在这些细菌的种类中,可以认为气单胞菌与腐皮病关系最大(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高有直接关系)。
[预防]:
① 控制放养密度,适宜的放养密度有利于甲鱼的健康生长;② 调控好水环境,定期检测水体PH、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;③ 平时在饲料中注意添加能增强甲鱼免疫力的维生素C、电解多维等;④ 使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产品。
[参考治疗方案]:
① 底改、增氧;② 调节水体pH至7.2-8.2;③ 2小时后泼洒“氟苯尼考”或“盐酸土霉素”;④ 8小时后加泼1.5ppm的“聚维酮碘”;⑤ 饲料中添加“电解多维”、“土霉素”或“金霉素”。
4、疥疮、穿孔病的防治
[病症]:
发病初期,病甲鱼的颈部、背腹裙边、四肢基部、腹板上一个至数个芝麻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,其后疥疮逐渐增大,向外突出,随着病情的发展,疥疮溃烂,炎症向四周扩展,背甲部柔软的革质皮肤、四肢、颈部、尾部肿状溃烂呈腐皮状,最后,病灶扩大,漏出骨骼,烂透骨骼,出现穿孔,大部分甲鱼未到此时就已经死亡。
[流行与危害]:
一年四季都可流行,但以4-6月和10-11月最为严重。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会造成较大伤害。
[病原]:
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,可分离出产碱杆菌,革兰氏阴性球杆菌、短杆菌。
[预防]:
① 调控好水环境,定期检测水体pH值、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,水质出现恶化趋势应及时采取排污、适量换水等措施;② 科学控制投料量,避免盲目加料;③ 平时在饲料中注意添加能增强甲鱼免疫力的“维生素C”、“电解多维”等;④ 使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产品。
[参考治疗方案]:
<p style="margin-top: 0px; margin-bottom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clear
下一篇:甲鱼白点病与白班病的区别和防治